年轻母亲2中字头英文翻译,国产精品久久日日苍井空,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无码中文av有码中文av

首頁
產品
診所和中心
新聞/專題
直播/活動
論文/數據庫
公益/救助
品牌介紹
010-62566820
搜索

《尖銳濕疣患者采用派特靈結合肌注干擾素**的臨床效果》

榆林市第一醫院皮膚科 榆林市第一醫院骨科
尖銳濕疣患者采用派特靈結合肌注干擾素治療,能夠促進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摘要】
尖銳濕疣患者采用派特靈結合肌注干擾素治療,能夠促進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目的

探究尖銳濕疣患者采用派特靈結合肌注干擾素治療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榆林市第一醫院診治的60例尖銳濕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入院先后實施分組,對照組30例,給予單純干擾素肌注治療;觀察組30例,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用派特靈治療。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學指標、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白細胞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TNF-a)以及CD4+/CD8+免疫學指標均得到顯著改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率為6.7%,較對照組的26.7%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治療后有27例患者顯示有效,占9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尖銳濕疣患者采用結合肌注干擾素治療,能夠促進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KeyWords】

尖銳濕疣; 派特靈; 干擾素; 免疫學指標; 復發率;

[中圖分類號]R759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1993.2019.05.044;

    作為臨床醫學中一種極為常見的性傳播疾病,尖銳濕疣多由乳頭瘤病毒引起,多發生在肛門、外生殖器等部位,以性活躍的中青年患者居多,患者多表現為不同程度疣狀贅生物,部分存在糜爛、滲液,觸發出血等[1]

    文獻報道我國尖銳濕疣發病率為12.94/10萬,該疾病具有較極強的傳染性,復發率高,為臨床治療增加了一定的難度[2]。臨床研究報道,尖銳濕疣的發生與生殖器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尤其是對于女性患者,若治療不及時,將會誘發宮頸癌,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3]。傳統臨床中對尖銳濕疣的治療多以干擾素肌注為主,其具有抗HPV效果,對局部病灶有顯著的病毒抵抗作用,然而容易誘發發熱、黏膜紅腫等不良反應,復發率高,效果達不到預期。

    近年來,派特靈在尖銳濕疣治療中得以應用,其作為一種中藥制劑,能夠對病毒繁殖起到抑制作用,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研究收集榆林市第一醫院60例尖銳濕疣患者的病例資料予以分析,對研究結果予以總結與匯報:

    一、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榆林市第一醫院診治的60例尖銳濕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對患者實施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

    觀察組

    男18例,女12例,年齡范圍18歲~59歲,年齡(38.5±6.6)歲,病程范圍6個月~4年,病程(1.2±0.5)年,其中首發11例,復發19例;

    單發性3例,多發性27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范圍19歲~58歲,年齡(38.1±6.5)歲,病程范圍5個月~4年,病程(1.3±0.4)年,其中首發10例,復發20例;

    單發性4例,多發性26例。

    納入標準

    ①對所有入選病例給予臨床診斷及病理學檢查,診斷結果與國際尖銳濕疣臨床診斷標準相符[4];

    ②該研究得到醫學倫理會的認可,并征得了臨床科室的支持,入組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重要臟器疾病者及伴隨心、肝、腎功能疾病;②意識模糊及精神紊亂;

    ③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④存在藥物過敏史患;

    ⑤治療前3個月接受過免疫調節劑治療或抗病毒治療;⑥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5-8]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給予單純干擾素肌注治療,a-2b干擾素由浙江北生藥業漢生制藥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S19990025,100萬U/次實施肌內注射,連續治療2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派特靈(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批準文號:京衛消證字2003第0142號)治療。

    暴露疣體,實施醋酸白試驗對皮損范圍進行確定,局部予以消毒處理,將棉紗在派特靈藥液中浸潤,涂抹在外生殖器及肛周2mm位置,停留10min左右,2次/d,期間間隔>4h。

    操作前對皮損進行消毒,然后對疣體予以針刺處理,使藥液能夠滲入深層,連續治療3d,間隔4d,即1周為1個療程。對于陰道內宮頸部位,采用帶尾線的棉球浸潤藥液放入陰道,1次/d,持續3~5h,將棉球取出,對陰道給予生理鹽水清洗,連續治療3d停4d,1周為1個療程。

    兩組均治療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學指標、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

    疣體完全消失,3個月內無復發;

    好轉

    疣體消退>50%,或消退后有復發現象;

    無效

    治療后皮損無變化,或消退范圍<50%[9-11]

    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Mean±SD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n(%)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1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L-2、CD4+/CD8+、TNF-a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免疫學指標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結果詳見表1。

    2.2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患者不良反應予以隨訪觀察,發現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率為6.7%,較對照組患者的26.7%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結果詳見表2。

    2.3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情況比較

    治療后對療效予以隨訪與評估,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顯效21例,有效6例,總有效率為90.0%,與對照組患者的66.7%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結果詳見表3。

    三、討論

    尖銳濕疣多由人乳頭瘤病毒引起,該病毒具有廣泛的分布性與特異性,與人體的免疫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多發生于青壯年群體,該階段人群性比較活躍,尖銳濕疣多集中在肛周圍及外生殖器位置,以性傳播為主[12]。濕疣分布呈現分散狀態,存在較大的復發可能性,病程長,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傳統臨床中對尖銳濕疣的治療多以干擾素為主,其具有較強的抗HPV效果,尤其是近年來重組干擾素α-2b的應用,其抗腫瘤、抗病毒效果好,能夠對細胞增殖起到抑制作用,增強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其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能夠促使細胞生出大量抗病毒蛋白,對細胞繁殖起到抑制作用,強化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強對HPV感染的抵抗作用[13],效果顯著。然而單純的干擾素治療作用有限,且容易誘發多種不良反應,達不到預期效果。

    近年來,中醫學在治療尖銳濕疣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其認為尖銳濕疣多是由于病毒感染、性交不潔造成的,其會導致氣血失衡、濕熱互搏,且與人體的自身免疫力有著一定的相關性[14]

    作為一種中藥制劑,派特靈由幾種中藥提純制成,組方中的鴉膽子能夠解毒、涼血、祛濕,白花蛇舌草及苦參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蒲公英能夠有效清熱敗火、緩解消腫,黃芩、蒼耳草等能夠改善體內燥濕,而蘿卜莖葉則具有止癢殺菌的功效,上述藥物聯合使用,能夠滲透基底層組織,但不會滲入真皮層,對真皮組織及皮下組織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15]

    的作用下,HPV原有生存環境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促進表皮細胞代謝能力的提升,促使疣體及其周圍潛伏病毒快速脫落,抑制HPV的復制及繁殖,進而使疣體能夠被徹底清除[16-17]

    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接受的是派特靈與干擾素聯合治療的方式,結果顯示,該組患者治療后的免疫學相關指標得到有效改善,顯著優于對照組,其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0.0%,不良反應率僅為6.7%,與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該治療方式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國外學者ChenQ,YangR,GaoA等人在研究中對24例尖銳濕疣患者給予派特靈與干擾素聯合治療,結果顯示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1.7%,隨訪3個月僅有1例復發,復發率為4.2%[18],效果顯著,與本次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對尖銳濕疣患者給予與干擾素聯合治療,有利于患者免疫學指標改善,不良反應少,效果顯著,可廣泛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王立新,劉龍,曹志強,等.派特靈與電灼結合干擾素治療陰莖尖銳濕疣的臨床效果對比觀察[J].中國性科學,2016,25(8):68-71.

    [2] DuJ,ChengQ,ZhangZ,etal.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stimulates local immunity in patients with condylomata acuminata via activation of T lymphocytes[J].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017,21(10):2302-2303.

    [3] 張晶,扈容英,趙倩穎,等.派特靈與微波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乳膏治療不同亞型HPV感染尖銳濕疣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7,21(11):163-164.

    [4] ShanX,WangN,LiZ,etal.An open uncontrolled trial of topical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urethral condylomata acuminata in male patients[J].Ind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Venereology&Leprology,2016,82(1):65-67.

    [5] 張超,伍洲煒,施偉民,等.派特靈外涂聯合光動力療法治療陰莖尖銳濕疣的療效及對患者局部HPV病毒載量水平的影響[J].中國性科學,2017,26(11):106-107.

    [6] 華鵬,林召,楊秀蓮,等.胸腺五肽聯合干擾素治療復發性尖銳濕疣療效分析及對T細胞亞群影響的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4,23(8):42-44.

    [7] 李志瑜,陶玥,包軍,等.多功能電離子聯合ALA-PDT及干擾素治療宮頸尖銳濕疣療效評價[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7,33(5):272-275.

    [8] 周秋霞,陶茂燦.卡介菌多糖核酸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對尖銳濕疣CO_2激光治療術后復發預防作用[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4,26(8):921-923.

    [9] 賈四友,張靜,張云風.CO2激光聯合半枝蓮膏?IL-2治療尖銳濕疣復發的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4,54(1):90-91.

    [10] 蘆潔.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聯合派特靈治療尖銳濕疣的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0):1340-1341.

    [11] LaiJ,LiCX.Observation on clinical effect of orally-taking guben xiaoyo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interferon hypodermic in jection in operative region for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anus condylomaacuminata[J].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7,21(3):384-385.

    [12] 張啟國,王勉,黃一錦,等.中藥派特靈三階段療法治療兒童尖銳濕疣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24):114-116.

    [13] 周漸云,梁裕華,陳秀瓊,等.中藥外用聯合解毒消疣方治療尖銳濕疣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7,32(7):1316-1318.

    [14] 顧艷偉,方恒.胸腺五肽肌注治療復發性尖銳濕疣的臨床療效及對免疫學指標影響的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5,24(8):63-65.

    [15] 畢淑萍.二氧化碳激光聯合草分枝桿菌F.U.36注射液肌注治療尖銳濕疣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21(21):173-174.

    [16] 黃偉.胸腺五肽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灌注療法預防男性尿道口尖銳濕疣復發的療效觀察[J].皮膚病與性病,2015,21(3):174-175.

    [17] 劉暢,張瑩瑩,王宇,等.疣必治治療尖銳濕疣的療效觀察及對患者血清IL-2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6,23(2):208-209.

    [18] Chen Q,Yang R,Gao A,etal.Efficacy of fulguration combined with imiquimod cream on condyloma acuminatum,and the effect on immune functions and serums levels of IL-2 and IL-10[J].Experimental&Therapeutic Medicine,2017,14(1):131-134.